由于2017年CPA考試大綱暫未公布,也導致一些注會考生備考比較迷茫,針對此情況,北京注協培訓網特邀會內專家編寫2017年CPA《審計》考前預習講義,下面是《審計》第2章節重點內容。
第三章 審計證據
第二節 獲取審計證據的審計程序
一、審計程序的作用
審計程序,是指注冊會計師在審計過程中的某個時間,對將要獲得的某類審計證據如何進行收集的詳細指令。
二、審計程序的種類
(一)檢查
檢查,是指注冊會計師對被審計單位內部或外部生成的,以紙質、電子或其他介質形式存在的記錄或文件進行審查,或對資產實物進行審查。
(二)觀察
觀察,是指注冊會計師察看相關人員正在從事的活動或實施的程序。
(三)詢問
詢問,是指注冊會計師以書面或口頭方式,向被審計單位內部或外部的知情人員獲取財務信息和非財務信息,并對答復進行評價的過程。
(四)函證
函證,是指注冊會計師直接從第三方(被詢證者)獲取書面答復以作為審計證據的過程,書面答復可以采用紙質、電子或其他介質等形式。
(五)重新計算
重新計算,是指注冊會計師對記錄或文件中的數據計算的準確性進行核對。重新計算可通過手工方式或電子方式進行。
(六)重新執行
重新執行,是指注冊會計師獨立執行作為被審計單位內部控制組成部分的程序或控制。
(七)分析程序
分析程序,是指注冊會計師通過研究不同財務數據之間以及財務數據與非財務數據之間的內在關系,對財務信息作出評價。
第四節 分析程序
一、分析程序的目的
分析程序,是指注冊會計師通過分析不同財務數據之間以及財務數據與非財務數據之間的內在關系,對財務信息作出評價。分析程序還包括在必要時對識別出的、與其他相關信息不一致或與預期值差異重大的波動或關系進行調查。
注冊會計師實施分析程序的目的包括:
1.用作風險評估程序,以了解被審計單位及其環境。
2.當使用分析程序比細節測試能更有效地將認定層次的檢查風險降至可接受的水平時,分析程序可以用作實質性程序。
3.在審計結束或臨近結束時對財務報表進行總體復核。
二、用作風險評估程序
1.總體要求。注冊會計師在實施風險評估程序時,為了解被審計單位及其環境。在這個階段運用分析程序是強制要求。
2.在風險評估程序中的具體運用。
注冊會計師可以將分析程序與詢問、檢查和觀察程序結合運用,以獲取對被審計單位及其環境的了解,識別和評估財務報表層次及具體認定層次的重大錯報風險。
3.風險評估過程中運用的分析程序的特點。
所使用的數據匯總性比較強,其對象主要是財務報表中賬戶余額及其相互之間的關系;所使用的分析程序通常包括對賬戶余額變化的分析,并輔之以趨勢分析和比率分析。
三、用作實質性程序
1.總體要求
實質性分析程序是指用作實質性程序的分析程序,它與細節測試都可用于收集審計證據,以識別財務報表認定層次的重大錯報風險。
2.確定實質性分析程序對特定認定的適用性。
實質性分析程序通常更適用于在一段時期內存在預期關系的大量交易。分析程序的運用建立在這種預期的基礎上,即數據之間的關系存在且在沒有反證的情況下繼續存在。
3.數據的可靠性。
注冊會計師對已記錄的金額或比率作出預期時,需要采用內部或外部的數據。
4.作出預期的準確程度。
準確程度,是對預期值與真實值之間接近程度的度量,也稱精確度。分析程序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注冊會計師形成的預期值的準確性。預期值的準確性越高,注冊會計師通過分析程序獲取的保證水平將越高。
5.已記錄金額與預期值之間可接受的差異額。
在設計和實施實質性分析程序時,注冊會計師應當確定已記錄金額與預期值之間可接受的差異額。
四、用于總體復核
1.總體要求
在審計結束或臨近結束時,注冊會計師運用分析程序的目的是確定財務報表整體是否與其對被審計單位的了解一致。
2.總體復核階段分析程序的特點
因為在總體復核階段實施的分析程序并非為了對特定賬戶余額和披露提供實質性的保證水平,因此并不如實質性分析程序那樣詳細和具體,而往往集中在財務報表層次。
3.再評估重大錯報風險
如果識別出以前未識別的重大錯報風險,注冊會計師應當重新考慮對全部或部分各類交易、賬戶余額、列報評估的風險是否恰當,并在此基礎上重新評價之前計劃的審計程序是否充分,是否有必要追加審計程序。
本文是北京注協培訓網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來自北京注協培訓網。
大禮包:2017年注會《審計》預習講義完整版內容下載鏈接>>>